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多么熟悉的诗句,至今听起来还是那么亲切。这首诗我们从小就学过,可以说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但知道它的作者是谁的人就不一定多了。
这首诗的作者叫李绅,他作过唐朝的宰相。如今却有人说他实际上是一个贪官,写出这样诗的会是贪官?认为他是贪官的依据是什么?他真的是个贪官吗?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历史的真相。
一、李绅是谁?
李绅,字公垂,唐朝的宰相、诗人,他是中书令李敬玄的曾孙。曾卷入牛李党争,为李(德裕)党重要人物。
唐元和元年,李绅进士及第,补国子助教,之后,历任江、滁、寿、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、宋亳汴颖观察使,入朝为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,擢尚书右仆射,改门下侍郎,封赵国公。他为相四年,唐会昌六年,病逝于扬州,被朝廷追赠太尉,谥号“文肃”。
展开剩余91%李绅的童年是不幸的,他六岁丧父,九岁丧母。但青年时期的他就展露出极高的文采,在乡里小有名气。据《唐才子传》里说:绅为人短小精悍,于诗特有名,号“短李”。
李绅曾多次应试不第,直到三十五岁那年才中第。李绅与元稹、白居易等文人交游甚好。他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,著有《乐府新题》二十首。
二、李绅与《悯农》
可以说,人们之所以能记住李绅,还要归功于他写的《悯农》,悯农二首诗流传甚广。直到今天,说起来人们还津津乐道。
《悯农》二首诗是李绅在其年轻的时候,也就是他在中进士之前,他曾满怀激情,四处游历,饱览秀美景色,结识朋友,在民间,迎体察到了农民的疾苦,这为李绅创作流传千古的《悯农》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《悯农》有二首,第一首主要写农民种地的辛苦,粮食得来的不易;第二首写当时农民的所处的悲惨境地,农民辛辛苦苦种下粮食,可自己却得不到,最后还会饿死。下面就先来重温这二首脍炙人口的诗:
《悯农》二首
李绅
1、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2、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
《悯农》,虽然这二首诗的侧重点不同,第一首中的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道出了农民春种秋收的辛劳,粮食来之不易,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,不要浪费粮食。
第二首中的“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”,则向反映了当时农民生活的不易,他们种收万亩粮,自己却得不到多少,生活不能维持下去,最后还要饿死,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。
李绅深入田间地头,体察出农民的疾苦,所以他的《悯农》有很强的社会和现实意义,它深刻揭示了在统治阶级压迫下农民的悲惨生活。
三、为什么有些人说他是贪官?
李绅能写下《悯农》这样的诗,说明他是一个同情底层农民疾苦的人,由于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,所以,他要为农民呐喊。他一生为官,应该是一位惜民,疼民,为民不错的官。
可却有人说他是贪官,那么说他贪官的依据是什么呢?
1、主要是和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有关。刘禹锡,大名鼎鼎,中唐的著名诗人。
刘禹锡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,他一路升官至监察御史,但刘禹锡在官场混的也不是一帆风顺。当上监察御史不久,因为他参与王叔文领导的革新变法,最终失败,被保守派贬往岭南蛮荒之地,他这一待就是23年。
刘禹锡曾在苏州当刺史的时候,这次被贬苏州,见到了李绅。由于李绅来到苏州比刘禹锡早,李绅十分欣赏刘禹锡,朋友相见,李绅就宴请了刘禹锡。
而就在这场酒席上,触动了刘禹锡,让他感到很不适应。原因就是李绅办的酒宴太奢华了,好酒好菜不说,还请了不少歌妓助兴。这让刘禹锡浑身不自在,于是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,写下了一首《赠李司空妓》。
《赠李司空妓》
刘禹锡
高髻云鬟宫样妆,
春风一曲杜韦娘。
司空见惯浑闲事,
断尽苏州刺史肠。
我们常说的“司空见惯”这个成语,就是出自刘禹锡的这首诗中。
这个故事在唐孟启《本事诗·情感》及《唐宋遗史》等有关资料也有记载,说刘禹锡到苏州时,李绅正好也在,因仰慕他的才学,就请他到家喝酒。酒酣之际,李绅还把家中妙龄歌女叫出来,当场轻歌曼舞,给刘禹锡助兴,还一个个争相为刘禹锡敬酒。
可能此时诗人正是十分心情郁闷之时,加之他经常奔波流离,他对歌女的频频劝酒不习惯,心情也极不舒服,但又不能推脱,于是他即席赋下上面的那首诗。
2、李绅吃鸡
还有一些野史上传说李绅生活糜烂,极度奢华,吃一顿饭要杀三百只鸡,这导致了不少人写文章骂李绅,说写《悯农》诗的李绅乃穷奢极欲之人,说他最喜爱吃鸡舌汤,一顿饭就要杀三百只鸡。
一时间,一顿饭三百鸡,很快成为人们的话题,李绅也成了“两面派”人物。说他一方面写下《悯农》,装好人,而一方面自己又挥霍浪费,真是表里不一。
有人就以此来证明李绅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,他是这么有钱,还养歌女,他对这种奢华的生活已司空见惯,说明他这样的生活是经常性的,这可不是一个好官所为。
还有人说他年轻时写了《悯农》二首诗,但随着官越做越大,人品也发生了改变,最后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,不管农民疾苦,如果他不贪,怎么能过这样的生活。所以,李绅就是个贪官,李绅真的是个贪官吗?
四、李绅不是贪官
仅仅根据刘禹锡的一首诗,还有一些什么野史上的记载就断定李绅是个贪官,我认为这些证据说服不了人们。我认为即使李绅不是一个太好的官,但也不应该是个贪官,应该是一个比较称职的官。为什么?
1、从诗中看出他的人品
李绅生活在诗人辈出的唐朝,他虽算不上太有名,但也算在圈内小有名气。可以说仅凭他的《悯农》这么受欢迎的诗,也足以让他在诗坛有一席之地。
李绅还是当时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诗人,他的诗风质朴,尽讲大白话,比喻生动,爱憎分明。
李绅能写出《悯农》这样的诗,一方面说明了他内心里是同情底层农民的,敢为他们鸣不平。另一方面他通过深入农村底层,经过充分调查,才把农民这个特殊团体所处的环境写出来,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的人品是好的和道德观是正直的。我们常说诗言志,他写出这样的诗,也表明他不仅要内心同情,还要有改变这种现状的追求。
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另一诗中看出他得不错人品。
《答章孝标》
李绅
假金方用真金镀,
若是真金不镀金。
十载长安得一第,
何须空腹用高心。
有人认为这首诗为和章孝样的诗,是一篇酬答之作。因为章诗中有“金汤镀了”之句,所以,此诗中他把章及第视为镀金之举。
在这首诗里,李绅从章镀金说起,表面上看好像是在纠正章的偏颇,其实,他是在赞扬章的真才实学。他借机斥责了那些费尽心机,虚饰矫行,镀金自重,攀附富贵,骗取功名的一部分人。
诗中“假金方用真金镀,若是真金不镀金”,被人们称作是极富哲理的名言名句。
这首诗告诉我们,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,假金子有时会比真的金子更耀眼。正因为它假,所以要镀一层金,假金子金光闪闪,可能一时会蒙骗过人,但终究它会露出假金子的真面目。从李绅这首诗,我们就能感觉到他从表彰章孝标的为人处世的同时,也表露出了他自己的价值观和优秀品质。
2、他能官至宰相也说明他是不错的官员
从《旧唐书》上记载来看,李绅一生的为官之道还是不错的,他是从基层做起,一步一步做到宰相的。
野史上传说李绅作为官员,善用重刑、忘恩负义,但这些说法都没有什么真凭实据,只是民间传说而已。
我们从一些史籍里知道,李绅在任上,确实办事有些严酷刻薄,比如他主要对盗贼,山匪就十分严酷。在他的重刑治理下,没有人敢作乱,从而使百姓生活得以安稳富足。他善用重典,他出兵剿匪,毫不手软,他所任地方没有发生匪患,是他让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。
他也是不幸的,由于曾他卷入党争,并因此误判“吴湘案”,所以,最后落了个“降官三级”、“子孙后代不可为官”的结局,运也不仅让人惋惜。
3、刘禹锡的诗证明不了他是贪官
刘禹锡参加李绅举办的宴席,看到李绅府第壮丽,宴席豪华,还有小妾歌女作陪,这才写下了《赠李司空妓》。
可以说刘禹锡是看不惯李绅的华丽生活的,当然这是有原因的,刘禹锡当时他正被贬职到苏州,他这一路风餐露宿,极尽艰辛,生活飘泊不定,生活自然艰苦。而李绅当着高官,过着衣食无忧的奢华生活。对比之下,他内心很不平衡,也很不适应,所以,在李绅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,在他看来就感到受不了。
当然,我们今天重看刘禹锡这首诗,它的意思只感觉是有一种赞美,夸奖,意思是你过着衣食无忧,司空见惯的富裕生活,还有小妾歌女,这是自己想却不敢想的生活。还真看不出有骂李绅是贪官的意思。
况且娶小妾,养歌女在大唐时期是文人骚客的普遍喜欢做的时尚之事。也就是说当时流行这样,特别是文人和有钱人更是如此。
大诗人白居易就养歌女百余人。白居易晚年家中蓄养了吹拉弹唱的歌妓百来人,其中樊素和小蛮最有名。他为此曾经写下诗:樱桃樊素口,杨柳小蛮腰。
当时就有人说白居易不仅蓄养歌妓,并且对歌妓要求很高,必须要年轻美貌,有才华,还要定期更换。
而李绅家境很好,他家世显赫,仕途一帆风顺。他的曾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朝廷重臣,官至中书令,还被封为赵国公。所以家里应该不缺钱,家里有小妾,养歌女在当时也是平常事,这和他是不是贪官没有直接联系。
所以,仅凭刘禹锡的一首诗和一些野史记载来判定李绅是贪官,恐怕说服不了人。
4、应该给予正确评价
综上所述,我认为,对李绅的评价要客观,不能人云亦云,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上来判定。
不可否认,李绅一生做官,并不一定是名垂青史的好官,但至少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恶名,说明他官当的还是可以的。至于他有一些什么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,人无完人嘛,还是要看主流。
我想,关于李绅是不是贪官还会争论下去,也争论不出什么结果。但我们还是要记住他,记住他的《悯农》,而且要把这二首诗传承下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